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

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

2016年06月21日 11:22:46 访问量:42

[转载]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

 

王敏勤

 

    目前,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在全国的中小学已经比较普遍。通过集体备课,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得以共享,使个人开发的课程资源得以共享,使同学科研究的成果得以共享。可以说,集体备课是中小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按理说,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越深入、越具体,效果越好。但中小学教师工作都比较忙,每周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集中讨论,集体备课毕竟还不能完全取代个人备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好的备课效果,真正做到备有所得,备有所值,就要认真研究集体备课的内容,抓大放小。那么,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

    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一般分为备整个学段的教材、备一册书的教材、备一个单元的教材、备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在时间安排上,一般在暑假长假备整个学段的教材;在暑假开学前备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开学前备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开始备单元教材,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备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根据备课内容的不同,在集体备课时应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一、明确课标的要求

    无论是备整个学段的教材还是备一篇课文,首要的是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所以在集体备课时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质量标准,才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要落实课程标准,首先要做到“国家课标校本化”。因为某一学段和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无论是发达的城市学校还是落后的农村学校,都应该落实这一标准。而事实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差别较大。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适当提高这一标准。但提高多少,如何落实,要有具体的说明和措施。如上海格致中学要求各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制定本校本班的具体标准,力求做到国家课标校本化、班本化。

    要落实课程标准,既要有质的要求,更要有量的要求。课程标准只有具体化才便于操作和评价。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的李慧媛老师等人,在集体研讨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时,把课程标准具体化为一组数据:1. 能听懂、会说18组英语会话和短文,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2. 能听、说、认读148个英语词语和50个句子。3. 能听、做8个英语游戏。4. 能听、做、表演3个英语活动。5. 能学会9个英语小制作。6. 能唱10首英语歌曲。7. 能听、说、唱19首英语歌谣。8. 能用英语完成16个自我评价活动。9. 能听懂6个英语幽默小故事。10. 能了解2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11. 能用英语设计完成6个采访调查及交谈活动。12. 能用英语设计完成2组项目制作活动。有了这一组数据,一册书的任务就明确了,再把这一组数据细化并制定落实措施,课程标准就落到了实处。在备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时更要把课程标准具体化。不能笼统的说一节课要学会10个英语单词,什么是“学会”?要具体到哪些单词是“四会”(听说读写),哪些单词是“三会”(听说读),只有这样才把课程标准落到了实处。

    再如语文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最低阅读量是145万字,分别是低段(一二年级)5万字,中段(三四年级)40万字,高段(五六年级)100万字。关键是怎么落实这145万字。如果学生基础好还可以扩大阅读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各年级扩大多少为好?如何落实?只有把这些问题明确了才算是把课程标准落到了实处。所以集体备课一定要有“课标意识”,首先要“备课标”。离开了课程标准就没有了参照系,备课就是一笔糊涂账。

    二、领悟编者的意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一标多本”,即同一学科在同一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意图、编写体例上有较大差别,所以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研究所使用教材的特点,领悟编者的意图。如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江山路第一小学的刘鑫老师等人在集体备课时,首先把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进行了全面分析,按照小学数学的三大领域把全书六个单元进行了归类与整合。如“数与代数领域”包括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第一单元“圆”、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统计与概率领域”只有第五单元“统计”。“综合与实践”是课改以来新增加的一个应用板块,包括了“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看图找关系”三部分内容。理清了教材的结构,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不一定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讲,而是按照数学领域的划分处理教材,这样同一领域的内容集中讲授,效果更好。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排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模块,所以每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来选取文章的。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至爱亲情”,编者分别选了五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在备课时就要分析编者为什么要选这五篇文章。首先要分析作者,通过分析作者了解编者选材的时空意图:朱自清是大陆作家,黄飞是台湾作家,体现了选材的“海峡两岸”;刘义庆是古代作家,邹韬奋是现代作家,体现了选材的“古今”;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别的都是中国作家,体现了选材的“中外”。另外从文体来看:有散文、小说、古文、回忆录,这是落实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文体知识的要求。从描写的对象和表达的主题来看:有父爱、母爱、兄弟之爱、双亲之爱,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至爱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不同版本的教材同一主题单元选的文章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在集体备课时只有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理清教材的结构

    集体备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理清教材的结构,这包括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一册书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同册书横向的知识结构,还包括不同年级纵向的知识结构。还如刘鑫老师等人在备课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时,提出首先要引导学生复习前边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再次要告诉学生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这样,就把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比”的知识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知识线。前边已经学过了什么,现在要学什么,后边还要学什么,老师清楚,学生明白,讲课时就不会糊里糊涂的跟着感觉走,教学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一个单元如此,一篇课文、一节教材也是如此,在集体备课时要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达成共识,细节的问题可由教师个人补充和发挥。如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语文老师讲《芦花荡》时肯定了教师的做法: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归纳为3句话:护送女孩、大菱受伤、痛打鬼子。温总理说:“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在备课时思路要清晰,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结构和脉络。如我在听一位老师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时,老师一上来就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一节课结束了也没有划分出课文的主要段落。这说明在备课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我在评课时首先通过板书理清了课文的结构:简介阿长——讨厌阿长——敬畏阿长——感恩阿长——怀念阿长,并画出了“知识树”,每一部分又板书了关键词。这样学生看着板书就能把很长的课文复述出来,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和逻辑线索说出来才是真正理解了课文。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首要的不是分析哪个概念,而是要把教材的逻辑思路和知识结构搞清楚: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一个定义、两个基本性质)、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基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怎样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问题(提出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结果)。新课标下数学教材的编排思路一般都是:提出问题——解释概念——归纳解题步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不论是一本书、一个单元还是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整体上分析教材的结构和逻辑线索,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设计教学的思路

    具体到一节课,集体备课很重要的任务是讨论课堂教学的思路。具体的教学环节每个人可以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要求整齐划一,但基本思路要大致统一。目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很多,但总的来说无非是“先学后教”或“先教后学”。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不同,不一定硬性规定一堂课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学生必须练习多少分钟。上课基本的原则是: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就不要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老师再点拨,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那么一堂课怎么知道学生能不能自学?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包括多层含义:先学后讲,先考后讲,先练后讲。总之要先让学生试一试,要给学生机会,老师没有让学生自学怎么知道学生学不会呢?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一定要树立“效率”意识。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力求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是体现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措施。因为差生大部分都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课堂上没有把问题搞清楚,放到课后往往效果不好。要做到“堂堂清”就要“步步清”,如果每一步没有“清”,靠下课前的“达标测试”是不解决问题的,没有“清”的只能布置成课后作业。我们所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效率。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把课内课外连在一起,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当堂完成,而是包括课外时间,这是缺乏效率意识的表现。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不要把“自学前置”和“作业后移”。所谓“自学前置”是把“预习”当作业来布置,通过“学案”或其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所谓“作业后移”是指本来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布置成课后作业,占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现在有的学校实行“学生自主作业”,明确提出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如山东省高青县花沟初中,学校明确规定老师不准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①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书面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更不准留隐性作业。②推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制度。教师要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③自习课上,提倡学生进行“自助餐”式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预习新课,可以复习旧知,都由学生自定,不受教师干涉。作为一所农村学校,他们由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而教学质量却大幅攀升。

    五、精选练习的题目

    目前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主要是课外作业太多,现在有些教师不是“教课本”而是“教教辅”,一门学科给学生推荐若干种教辅资料,布置作业时也同时要求学生做几本教辅资料上的题。由于教辅资料都有答案,所以老师也懒得看,让学生自己对答案。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在集体备课时很重要的就是要精选练习题,要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题不在多而在精。如果学生真的把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考试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如天津市静海一中和江苏省东庐中学,教师不准给学生推荐教辅资料。老师可以从好的教辅资料中精选一部分练习题,也可以自编练习题,一定要做到量少、题精,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形式,如果搞好了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搞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浪费老师们的时间。所以要认真研究备课的内容,做到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

 

                                

 (本文作者是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