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核心问题

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核心问题

2016年05月16日 08:01:39 访问量:45

    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核心问题[转载]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的途径只能是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改什么、如何改?在我看来,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其实从根源性上讲不外乎三个:一是学校制度、一是教师队伍、一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一、学校制度

    学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因而学校是道德的子宫、文明的源头。也有专家这样通俗地解读现代学校制度,即“好的、先进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制度”。一个比较没有争议的看法是,现代学校制度一定是一个能释放人性、提升精神的制度。那么,我们试着设问一下:我们的某些学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压抑人性、钳制精神的?

   不可否认,我们的学校一向都是注重“文化”的,比如每间教室里都会挂上一个钟表,钟表的旁边再设计一个“高考倒计时”牌子;比如我们会在黑板上方的墙上写一个大大的“静”字,要求在课堂上“零抬头”;我们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某些抱病坚持上课的“英模”教师,我们天然地以为当教师就必须“燃烧自己”;我们所有的评价包括“绩效工资”都与升学率挂钩,我们信奉好教师就是考试成绩高的教师;我们眼里的好学生与身体和行为没有关系,所谓的“三好”理所当然地只看成绩;我们认为学校天经地义是为考试而存在,考上多少清华北大是评判“名校”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的学校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文化、机制、管理上,那我们只能说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低级的、原始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这就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我看来,学校应该不只是为了升学而存在,它应该相对完整、“三场合一”,它应不仅仅指向于知识性学习,它应该既是学习场,又是生活场、精神场。教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它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道德提升的使命。学校是未来的社会吗?如果是,那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是培养“三格”,即性格、品格、人格。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假如具有了“三格”,那未来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出格”。我们一直努力试图这样表述,“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意在提醒更多的学校跳出升学着眼于人、社会、国家乃至于人类。

   早年曾流传有一则关于“放羊娃”的桥段:某人问放羊玩为什么放羊?放羊娃答“卖钱”,又问卖钱干啥?答“娶婆姨”,再问娶婆姨干啥?答“生娃”,复问生娃长大干啥,答“放羊”。其实,我们某些应试名校的境界并不比放羊娃高多少。我们办学无非是为了升学,我们也只是另一种识字的“放羊娃”而已。

  学校制度是教育魂之所在,无“魂”便没了“底线”。

  学校必须学会尊重人。

      二、教师队伍

     教师是谁?

    中国近代教育其实是不缺乏好教师的,比如陶行知、陈鹤琴、蔡元培……中国当代也不缺少好教师,比如霍懋征、李吉林、李庾南……

    好教师是教育真理的符号。好教师们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1、爱是最高的师德;2、兴趣是最好的教学;3、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程。

   “为读书而读书,为教书而教书,乃是亡国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

    无数次,当我们聆听这些教育真理的教诲时,心灵都会禁不住震颤。然而,今天,为什么在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老感觉底气不足呢?毋庸讳言,教师作为现代化教育工程的“施工员”,无疑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挑战的。挑战来自于哪里?我认为有三个,一是教师的职业信念、一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角色、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是教育的脊梁。然而,教师的问题是出在教师吗?答案又是否定的。教师的问题出在我们对教师的不尊重。一所不懂得尊重教师的学校不可能有教育发生;一所不能给予教师幸福的学校也不可能以人为本;一所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还给教师的学校,也不可能给教师以发展。对教育来讲,头等大事是学会尊重教师,善待教师,呵护教师。对教师的态度,决定了这所学校的文明高度。教师的地位决定了这所学校未来的一切。

    教育的一切变革,都必须从学会尊重教师开始。俗语说得好,“尊师”才能“兴教”。显然,真正的尊师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仅是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甚至都不是简单的提高工资,教育给教师以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权益、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信念变得尤为重要。教师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吗?不,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试想:如果教师的生活是残缺的,他能带给学生完整的生活吗?如果教师不幸福,他能带给学生幸福感吗?如果教师没尊严,教育会有地位吗?

    在我们的众多实验区和实验校,我们建议学校成立三大中心,一是给教师以有情趣的生活,命名为教师生活中心;一是给教师以精神成长,命名为教师情感中心;一是给教师以自主发展,命名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不是“术”的叠加,而是精神的成长;好教师不是拥有怎样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而是具有完整“三格”的教师;好教师不是能让多少好学生考上大学,而是能让全体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好教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我们讲“善待教师”,是希望学校文化能突出三个化:生活化、娱乐化、精神化。让教师有丰富完整的生活,而且要让他们倍感身心愉悦,并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升华成一种教育精神。学校要把“让教师成为有精神追求的人”作为终极的办学目标去追求,而不是把教师当成工具欺骗、恐吓、威逼!

  三、教学方式、方法

    还有谁比今天更重视课堂教学呢?当我们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时,必须思考的是:课改究竟是为了“求效”还是在“追魂”?

   如果仅仅在“求效”,显然我们仍然无法走出应试的窠臼。如果只是在“追魂”,显然又抹不掉“政治”的印迹。学校的另一面是社会,假如教育不能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就是失职的。教育不是把每一个个体培养成“最好的自己”,而是让每一个最好的自己成为共同价值观之中的“公民”,儿童与生俱来的的灵性与本能告诉我们,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因而,教育是唤醒灵性、激发本能,而不是人为地关闭他们一扇又一扇的窗子。教育不是为未来做准备,而是过好当下的每节课、每一天。其实,教育从来不深奥、玄妙,它的一切智慧、真理、发明都源自于生活,因而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绝对不可以躲进小楼,教育不是发生在书斋里,更不是发生在练习题和试卷里,教育就是人际交往,就是享受活着,就是追求美好,就是缔造和延续文明,这一切又哪里是课堂、教室能否囚禁住的?

      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它应该有三色:红色信念、蓝色希望、绿色成长。如果只有“血色分数”的“效”,就意味着改革是毫无意义的。教育的道德是给人理想,教育的不道德肯定是剥夺人的理想。今天,我们必须追问,那些坐进教室里的孩子,还有几个人是由理想的,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丢失”了理想的?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因而,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止是为“求效”,而是为“铸魂”、“树格”,是为了培育性格、品格、人格;不仅是在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在改革活着的方式、方法。

  教育的魂究竟是什么?

  习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在教育上课阐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校长的奋斗目标”、“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师的奋斗目标”等等。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