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中国教育需重构“新教育学”——答策划与责编

中国教育需重构“新教育学”——答策划与责编

2016年04月29日 08:01:34 访问量:49

中国教育需重构“新教育学”——答策划与责编 [转载]

     文:2008年《高效课堂22条》出版标志着高效课堂教育实验大幕的开启。今天,高效课堂已然成为深刻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流派,我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高效课堂实验的成长历程,其间又怎样的节点,又造成了哪些影响?

   李:高效课堂从“树帜”开始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确是直击了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和软肋。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揣度和理解“高效课堂”显然是对我们的误读,但高效课堂却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我们主张的高效课堂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概念”,它有三大系统作支撑,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用“课堂”的词汇言说“教育”,则自然难免引发字面上的误读。但我们的教育指向,却也恰恰是从课堂“切入”的,切入课堂又是揪住了教学关系中的“学中心”建设,再用“学中心”撬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又带动教学教学观念和思想的变革……就是沿着这样的脉络,层层深入做下来的。

   高效课堂的发轫始于山东杜郎口中学,从杜郎口再到当年的兖州一中、昌乐二中、江苏灌南县新知学校、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沈阳辽中立人学校等等。这最初的几所学校作为发起单位,筹划组建的“中国名校共同体”。客观地讲,这些学校在那时没有一所是真有名气的学校,硬件条件都很一般,有些还是农村学校,是不太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名校标准的,但现在他们几乎成了中国课改的“符号”,我们当初的基本意图就是“用课改培植和催生真正有内涵、有良知的名校方阵”,改写“名校”概念,再以此来引领一场教育的思想观念变革。

   要引领教育本质的变革很难,如果没有一点教育的宗教献身精神不可能坚持到今天!这中间的误解、委屈很多,但很正常,因为课改说穿了就是教育观念、价值、利益、格局的重组,更何况传统教育本就根深蒂固呢,改革不是改良,改革会触及更多的东西,绕不过去的。从改课、到课改,再到改观念、改思想、改文化、改传统乃至于“改人”,这一路“改”来,真是百感交集,但我们认为天降大任,总得有人去做!我欣赏台湾高振东先生的一句话: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从油锅里捞孩子”,不改不行!

   从发展的角度看“节点”,我认为有三大标准事件可写进我们自己的课改史里,一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的成立;二是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的发布;三是区域课改共同体的成立,或者说,用课改拉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实现了从“一校”到“一区”的巨大飞跃,使课改更加具有了重大意义和价值认同。

 

   智:近几年,您相继推出了《高效课堂22条》《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等教育专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课改旋风”。今天,这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又即将问世。作为责任编辑,我想请您为读者阐释一下以上作品各自的定位意义在哪里,这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本身又承载了什么样的主张和期望?

   李:我的写作都是基于课改学校不同时期的实验需求,针对“问题”的有目的的表达,它首先不是学术著作,更多的是类似于“解决方案”,或者说是我们团队的“行动研究”记录。

  《高效课堂22条》是一本实用主义者的“方法”指南;《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是提供给课改人的基础性“教育观”读本;《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是对当下风起云涌的学校课改的“实践”概括,而即将出版的这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是我的“新教育学”,是基于多年思考、实践之后,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

    文:您在《高效课堂22条》《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中曾经反复解读过高效课堂的十六字箴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在本书中也反复提及,我以为这不仅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论。关于这十六字的解读在本书中有了怎样的提升?

  李:信仰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教育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信仰?从中外教育的实践和智慧源泉里寻找,我们定会惊奇地发现,教育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就两字“人学”。但教育做起来又不简单,不简单在我们很难真正把“人学”做到位。我们很多人甚至以为把学生当成人是一种“施与”与“同情”,而认识不到“教师”这个“角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任务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或者说他到底是个干什么的?

  教育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制、控制吗?从“控制”到“自主”有多远的路要走?它是简单的可以由时间引发的量变吗?如果不是,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观念?信仰学生要求学校能为学生做什么、如何做?教师能否真正领悟这个词语的核心内涵?因此,需要不断解读这十六个字。其实,真正领悟了这十六个字,你会发现教育真的不难!

    智:您喜欢说课改很简单,无非四步: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我的疑问在于,面对当前课改大势,有的为什么没有行动起来?一些行动起来的为什么做不好?您的建议是什么?

  李:观念决定行动。认识的局限性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或者谬差。

  观念不变课难变,观念一变一重天。我一直在讲,课堂的背后其实是三种东西在支撑,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二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三是教师的基本知识能力。因此,课改必须把教师观念的转变作为“基础性”工作做扎实!

    文:高效课堂推崇行动研究,成功的案例很多,比如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等等,您认为他们成功的必然性是什么?

   李:还有河南卫辉高中、陕西宜川中学、湖北樊城前进路小学、河北清河挥公实验高中等等,这些学校都是我常去的学校,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首先是校长对课改的认识深刻、到位、通透,他们都有很强的使命感,有追求好教育的魄力,学校有很大的“气场”在;其次,他们都能抓住高效课堂的精髓,秉承“人本”教育思想,本着“教师为本、学生第一”的理念,成就学生、发展教师,可以说他们的学校是“学生的学校”、“教师的学校”;再其次,他们都是长于行动的人,立说立行,又特别注重细节,善于总结,更重要的是始终有一种“怀着教育良知、向着理想教育”自我超越的精神。

   我知道很多人在抱怨体制,其实,校长就是“体制”本身,这些学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智:本书以“我们的教育学”为副书名,“我们的”和“教育学”都打上了与众不同的底色,其中包含了您怎样的感情和期待?《中国教师报》倡导的“四新”(新学校、新教师、新课堂、新学生)又在“我们的教育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课改显然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我一直认为,支撑“新教育学”的其实就是四个基本概念,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而基础概念是新教师。如何看待“四新”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任务,那么教学则是一种手段,课堂是载体,教师当然是具体完成这个任务的责任人。因此,鼓励、培养教师超越则成为关键中的关键。新教师“族群”的多寡决定了教育最终的成败。当然,教师的自我超越则不仅需要勇气,还考验着我们很多相关部门的工作,但教师需要有“新教育学”的引领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而我的这部书,我很想再加一个标题——献给有志于教育的同路人。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