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重点高中教学(常规)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重点高中教学(常规)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年10月29日 09:39:01 访问量:87

重点高中教学(常规)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的教学(常规)管理越来越受到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当今新课程背景下,许多高中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注重“新”、“快”而忽视常抓不懈等。本论文旨在揭示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常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对策,使学校在优化了的教学(常规)管理之下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在科学、合理地规范师生“教”与“学”行为的同时,也能使师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关键词】重点普通高中  教学(常规)管理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20084月,全国“中小学规范化管理论坛”在安徽省安庆市举行,就中小学如何加强规范化管理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并适时提出了:“管理的本质是哲学,管理的主题是制度,管理的灵魂是人的发展”的理念。这充分说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已成为当今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重要内容。许多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包括教师)也在深刻反思教学“常规”管理的问题。近几年来,作为省属重点中学和首批高中示范校的阜阳一中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高考成绩连年喜人,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虽然取得辉煌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重点高中学校(包括阜阳一中在内)在教学(常规)管理上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教学(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所谓“创新”而忽视教学(常规)管理的存在。导致许多学校管理者不重视教学(常规)管理的更新完善,也很少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这无疑会直接造成教学常规的管理者和执行人在教学实践中失去了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2、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常规)管理的实质。部分学校为迎合各种检查大做表面文章而忽视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常规无疑是不能缺少的。但这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学校一味地在教学上求“新”求“快”,重心放在寻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捷径上面。而教学常规的落实环节常常被学校管理者所忽视,造成了一旦有相关部门的督导检查,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的材料样样俱全,可与实际落实却相差甚远。

3、过分强调常规管理的规范化而忽视教学常规管理中的人文因素。与前者相比,有的学校则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教学常规管理越细、越多、越规范就越好,甚至每项常规还要配合相应的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等,造成了教师成了管教的对象,而领导则变成了监工,所谓“依法治校”也就变成了“以罚治校”。

4、对常规管理的相关理论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与生成的复杂活动,不能用统一的规范来束缚教师的创造;有的则认为教学常规是教师必须严格执行的教学规范,不能有大的改变。这种对教学常规及其管理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观点,无疑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常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错误造成的。在现实中就出现了“一边忙于课改,一边将‘教学常规’束之高阁”的现象。他们甚至认为课改就是淡化考试或者不考试,课改只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不重视知识的积累等等。殊不知,课改并非降低教学质量,而是提出更全面、更科学的质量目标。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实施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基础上的。

2、长期以来统一的考试制度及以此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虽然新课程改革己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但由于国家高考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致使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也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作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仍然是每年高考中考入名牌大学学生的人数。在各方压力下,学校只有依靠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把教学过程程序化、标准化,以确保教学“产品”的高质量。

3、在新旧教学理念相互碰撞中,传统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些弊端日益凸现。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建立旨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良好品德,适应科学和社会进步等。而传统教学(常规)管理的弊端日益凸现如:教学理念陈旧、管理形式单一且缺乏持久性、管理缺乏人文关怀、评价制度不够合理等等。

4、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能否完善和落实、能否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素质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在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问题如学科专业和与之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还不够丰富;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其内涵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师德修养以及教学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规范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需要用科学的、人文的管理方式,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三、教学(常规)管理的问题对策研究

(一)健全制度,注重教学(常规)管理的细、实、恒

管理是效益和质量的保证。教学常规管理即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也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理应予以高度重视。

1、健全制度,强化认识。学校应该在制定详细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和完善,特别是要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和领会“教学常规”,让大家清楚自己应该遵守的教学基本规范,最大限度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常规逐渐内化为每位教师的教学意识,进而外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学常规”意识,才会有效地规范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2、狠抓落实,在精细中求实效。在管理中,我们缺少的往往不是先进的措施制度,而是到位的落实执行。如果说,阜阳一中这些年来教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应该主要得益于对日常教学管理的落实。

3、常抓不懈,贵在持之以恒。教学(常规)管理突出一个“常”字,而学校教学管理是否真正有效,关键就在这个“恒”字。再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如果缺少了“不懈”和“坚持”,它就是一纸空文。

(二)承古萌新,赋予教学常规管理新的时代内涵

从阜阳一中进行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证明:适应时代特点的“教学常规”是夯实课改根基,是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当然,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校也在努力,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赋予管理以新的时代内涵。

1、在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上。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的管理。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不论是教学管理者,还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他们的一切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教学思想支配和指导的。

2、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方面。(1)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创新。为了更有效地加强教师备课、上课环节的管理,学校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和教师的听课、评课和说课制度。每学期教学校长、主任听课不少于30节,教师听课不少于巧节,青年教师更要多听课。听课要有详细记录并有说课、评课等反馈交流环节。(2)针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和课后辅导环节的管理,学校在有专人进行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实施征求学生意见制度和“导师制”。学校不定期检查教师作业收发和批改情况并就作业收发次数、批改的质量等做详细记载,要求教师认真对待“作业评语”环节,把写作业评语作为师生知识、情感交流,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3)学校还实施教师教学的反思制度。除了强调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教案中增加“课后反思”环节外,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末上交一篇有水平的学期教学工作反思,上传到“校园网站”,切磋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学会了反思,也就学会了如何成长。

(三)以校为本,凸显教学“常规”管理的校本特色

“以校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追求教学(常规)管理的最佳效果,从本校实际出发,遵循“以校为本”原则是必需的。阜阳一中虽然是省属重点学校,但由于本地区人口多、地区经济不发达、优质生源地方截留等原因,造成近几年来我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学校在多种不利因素下,可以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1、年级组、教研组双轨并行,组长各负其责。多年来,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由单一的教研组制过度尝试年级组和教研组双轨制并行。尝试成立“年级领导小组”,每个年级由一名校长、一名主任和正副组长共4人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整个年级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这种“承包”管理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年级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加强了日常教学的针对性。同时,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倡导常态化的“校本教研”。由教研组长牵头,学科组教师全员参与,围绕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及教学反思等环节开展教研组活动,采取全员教研和年级同头教研两种形式,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根据学校教学整体思路推出“特色教研活动”进行展示,主管领导和其他组教师可以现场学习观摩。通过这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骨干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极其有利的专业发展平台。

2、加强校本培训,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每所学校都会制定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制度落实与否,能否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还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狠抓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以及教学理念整体有待更新等问题,学校除了在备课、上课、说课、作业等教学常规上加强指导和督促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措施。如:组织召开 “青年教师成长需增强的几种意识”为主题的青年教师会;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大力推进课题研究活动等。

3、加强课程资源管理,形成学校特色品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程资源的挖掘和空间的拓展成为学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探索与尝试。自然,课程资源管理也就成为教学常规管理的新内容。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单的探索。在依据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外,开设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更为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基。

(四)以人为本,体现教学常规管理的人文情怀

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过于注重“刚性”,甚至许多管理制度都附有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领导变成了师生的“监工”,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也使教学管理在效果上大打折扣。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常规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学(常规)管理不能缺失“人文性”。

1、创设氛围,搭设舞台。管理的灵魂是人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人的发展始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营造一个平等、团结、相互尊重的群体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极强的教师们来说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2、宽严适度,管理注情。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对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情感的投入,注重人文关怀。因为,适宜的精神环境有时比严密的规章制度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更能规范师生的言行。如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管理者以真挚的感情去关心、爱护、尊重广大教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关心他们的专业成长;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学习、交流和联谊活动,让广大教师真正体验到学校的关心,体验到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职业的幸福与快乐。

3、合理评价,激励引导。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被管理者的自发、自觉与自主管理,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规范、控制和干预。个人认为,要促成教师的自主管理,合理的评价奖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对教师工作应该采取的是发展性评价,即要把教师工作环节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难度与学生成绩、师生关系、学生评价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密切统一,力求评价的科学合理。

“管理就是发展”、“ 管理是效益和质量的保证”等己成为当今教育届同仁的共同认识。重点高中教学(常规)管理的研究,是个年轻而古老的问题。从古至今研究从未停止过,解决了很多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积极的努力探索,对以往的和现存的教学“常规”管理的理论、制度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修正、丰富和完善,势必会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萃萃学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会来、冯小爱,“教学常规管理与创新[J].山西:新课程·教师版,2005

2]郭志明.关于教学常规管理的思考[J].江苏:教学管理,2006

3]李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5

4]唐明春.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四川:教育·科研,2008

5]肖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7]张凡定.新课程的教学常规管理[J].湖北:新课程研究,2006

8]朱永新,袁振国主编.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王敬杰

本文转自网络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