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研究性教学刍议

研究性教学刍议

2015年11月23日 13:59:08 访问量:45

研究性教学刍议[转载]

摘 要:研究性教学应成为现代教学理念的构成要素,它是对传统的传递式--被动接受式的教育理念的革新。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实践要求是把“答案”变成“问题”,进而在对“问题”的追问中建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教学理念 问题意识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教学和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理论和探索的双管齐下,不仅推动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趣的提高,而且对于培植现代的教育理念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随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的产生,研究性教学以它独有的气质和特色走进了课堂,成为了课程改革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一、现代教育理念催生现代教育模式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目标是指向现实和未来的人的生活。作为教育理念既是以往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又能升华为教育前进的目标。对现代教育理念不论如何概括,其核心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统一。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教育理念指出了现代教育对人的培养的基本方向。还是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得好:“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性,它还应使我们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1]造就这样的人的关键在于对他的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人才的价值核心,而成为人才的前提条件是主体性。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质是在教育中高扬人的主体精神。所谓主体精神,就是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因此对创造意识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意识作为科学的精神,是实现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教育方式。于是,研究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就越来越具有了主导性。相比之下,以继承性教育为轴心的规范式教育越来越不受欢迎,开始向以创造性教育为轴心的启发式、研究式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是教育理念层次上的具有战略性的深刻的革命,它必定要通过教育工作的实践实现出来。

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增强发展性学力。这也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

未来的答案是发明创造出来的。我们不发挥想象力,不冒风险,创造、革新和发明就无从谈起。

二、课程改革的指向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教育模式的移植又使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强固化,成了我们今后教育改革必须攻克的顽疾。正如一位德国学者在分析我们教育状况时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了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和发展,忽视了对世界其它国家教育研究与发展成果的全面了解与借鉴,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学只在一种模式下谋求发展,人们只是在一种世界里构造,看承袭了‘凯洛夫’基因的中国教育学。”我们可以先找到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已彰显出来的带有方向性的通病,再配剂良方,逐渐地达到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造。下面仅举通病二则:

1.教材体系僵化

现在已有的教材大多都格外地注重体系,而体系又都是人为地编造出来的,其目的是学者确定其体系中的核心结论。因为体系产生于人的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但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了。教材的内容编排比较偏爱演绎性,现有的哲学教材尤为典型。如讲“物质”的概念,是从物质定义中分析定义的含义和物质定义的意义;用物质定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种教法突出了教学的程序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程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就是背诵。因为教师已把绝对真理交给了学生,学生再无研究的余地了。这就大大违背了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发现知识,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初衷。

由于陈述多于论述多于论证,其宗旨还是为建立结论。这样的教材不仅失去了它的现实的根基,也失去了理论应有的活力。捧起这样的教材,师生都会产生嚼蜡的感觉,除了去寻找答案,实在刺激不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难找到诱发学生创造激情的生长点。谈到这里,我们产生了一种想法,能否把教材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呢?我们能不能到美国学者J?P?蒂洛著述的《伦理学》教材中找点启示呢?用研究性、探索性的教材促使教师们进行研究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可能缩短学科和课程改革的周期,也可能加速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2.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还没有突破应试性的传输--接受型的框架,以问题探索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和学习尚未走进大雅之堂。而对着公式化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多的陈述性知识和确定性的结沦,教师不得不使用僵硬的话语把所谓的“知识点”告诉学生,努力地把它们讲深、讲全、讲细、讲透。知识的内在关联被遮蔽,知识点变成了永远正确的教条、答案。通行的教学流程是教师跟着教材、大纲走,学生跟着教师走。有些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2]这种讨论往往是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甚至在某些地方,几个教师使刚刚统一的讲稿上同一门课,设置一模一样的重点和难点,研究问题语言不详或皆付阙如,学生学得很累,学习兴趣递减,教师教得很苦,又报怨学生学习不努力。教与学处在迷茫之中,难以找到走出迷途之法,难以找到走出迷途的路径。我们认为,唯一的出路是用研究性的教学统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研究性的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它是一个原则,应上升为教育理念,要把能不能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看成衡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标志。

三、研究性教学的要义

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研究性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克服了接受性教学的缺陷。这里的研究,并不是要脱离教师指导、脱离课堂教学、脱离教材,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中能否贯彻研究性教学原则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与观念的要求。研究性的学习和教学需要更雄厚的知识基础,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但绝不能忽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教师首先用“问题”,“矛盾”整合知识结构,改变现有教材中答案式的平行叙述,调整由章、节、目划分造成的知识断裂,通过解构某一类知识中包含的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通过对方法的变换激活知识的现成结论、定论出发,通过对其前提的追问造成对它的诘难,在“解决”了的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去发现、建构新的问题,加速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内化,在“研究性”的理念普照之下进行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此时的教师要有开发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才能把基础知识和创造性相结合、条理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才会收放自如。

其次,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中隐含的其它学科的知识,从学科渗透中对某一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用矛盾思维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掌握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要设法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在答案和问题的转换中发现任何一种具有结论性知识的结论的暂时性,形成“问题意识”,培植创新的兴趣和勇气,改变以定势思维为主,要以“思”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当然,教师也需要练些真功夫。教材还是那本教材,内容还是那些内容,学生学后有什么样的提高,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是用灌输的方式强行注入,还是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分别很大。

最后是指导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实践中选择专题开展研究,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选题时要注意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疑难性,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引导学生走向理论深处。如果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空白处选题进行研究,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考。要让学生通过争论来确定结沦,再形成问题。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思考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争论就不能中止,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工具和工具的学习的矛盾运动循环下去。

总之,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不能简单地把研究性的教学当成一种模式,应该把它上升为一种思想、原则和态度。我们应立足于原有的基本的教学模式,增强常规教学的研究性成分,把传统的教学形式改造成为“研究性”的教学形式,培养出更多具有“研究性”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温红彦.外国校长眼里的中国大学[J].教育?科技?文化,2002-7-26

[2]杨国祥.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学模式[J].政治课教学,2001,(12)

[3]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07).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