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如何把握惩戒的度?

如何把握惩戒的度?

2015年12月22日 14:47:11 访问量:71

如何把握惩戒的度?[转载]

去年受人关注的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她曾经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虎妈战歌》的书籍一出版,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虎妈的风波未平,又传来狼爸的故事。狼爸,名为萧百佑,香港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萧百佑也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

依照中国传统教育:“棍棒之下出孝子”,虎妈、狼爸引发教育方法口水战不亦乐乎,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讨论的焦点在于成才是不是一定就要用棍棒?

这个命题在国内讨论已久了,2005年的时候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这是这个著名国际赛事自创办以来的最好成绩。有报道说胡丁琦这个钢琴才女是被父亲400耳光打出来的。在谈到女儿的成才经历时,一贯认为不打不成材的胡东振先生似乎是非常后悔,但是这件事确实引起大家的议论纷纷,虽然有六成的家长为如此打孩子简直不可思议,但是仍然有人以为:棍棒出孝子,这是古训啊。有人对暴力教育的成功沾沾自喜。我当时就写了一篇评论:《400个耳光与钢琴冠军不相关》

关于这几个例子我的看法:父母采取极端的棍棒政策获得教育的某些成功从根本上讲与棍棒基本无关。我在评论中说:“如果不信这个道理,你也买一架钢琴,让你的孩子也练习钢琴,请上最好的老师,再加上你每天的耳光,我想结果并会由此又诞生一个冠军。”

所有的成功都与孩子本身的发展有关,孩子自己的兴趣与刻苦。并不能与暴力政策有更多的瓜葛。实际上采用棍棒政策的家长在中国并不算少,但能够同样获得成功的是少数,并可以断定这少数的成功案例实际上与棍棒无关。获得成功孩子多数还是在没有这种高压下成长起来的。

有的孩子并不拒绝父母的棍棒耳光,这里有亲情,血缘之情。不过并非绝对,过度也会走向反面,适得其反。教师是绝对不允许体罚学生,这是由法律规定的。

也有人认为只有赏识教育才能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采取了禁用惩戒,这也属于极端。一般而言儿童年纪比较小,还是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多夸夸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夸孩子不能就一概拒绝对孩子进行有益的批评,任何批评,任何惩戒的前提都是要让孩子能够接受教训,并以改正错误作为唯一的前提。实现不了这个前提的话,那么这种批评和惩戒都属于无效的。

那么是么是惩戒?惩戒就是通过处罚达到警戒的目的,作为处罚,并不是让教师、家长都持有教鞭或戒尺之类的专门惩戒孩子的工具来进行惩戒,在教育中应当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便是成人都不能实行体罚,况且未成年人?作为处罚不一定就必须要用体罚,要用教鞭戒尺之类,更多的还是通过语言的沟通实现。其实赏识教育也是通过语言的沟通,两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针对的问题不一样,现象不一样。尽管一个是表扬,另一个是批评,都需要通过语言的沟通实现。在赏识学生的时候要不能宠惯学生,要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己,防止骄傲。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充分说理,讲清楚是非道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们平时主张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要交朋友,要平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赏识教育也有利于惩戒,前提是既要适度又要因势利导。没有赏识的教育或者没有惩戒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教育。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三年级留级三回,读了三个三年级呢!不会家庭学校并没有人歧视我,特别是父母非常清楚其中原因。后来经过努力终于数学考了一个5分,心里当然非常兴奋,也希望教师家长夸奖我的进步。我的老师对他说:按照你的能力,这是一个迟到的满分,你知道原因吗?我回答说:不知道。老师说:你以前之所以学习差,主要是你做事情心不在焉,粗心大意,慌慌张张,这些缺点克服了,学习成绩自然上去了。这个教师对我的夸奖恰到好处,我受到的是夸奖,但是更多的感受是今后如何进步。

还有一件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清,我在上手工劳动课的时候有一把剪子留在课桌里没有及时交还给老师,想来想去,只好带回家。很快这件事情就让父亲发现了,他知道来历之后让我立即送回学校。到了学校门口我转悠了老半天,最后放在教学楼的大门口就回去了。

第二天,校长突然到我们家里来了,我心里发怵,生怕是因为那把剪子的事情。我又在想,不会吧,校长是父亲的学生,他来了能是有别的事情。结果校长还是因为这把剪子是父亲特地请来的。事情真相大白了,幸好被校长拾到。虽然没有受到很严厉的批评,校长和父亲都教导我,做错事不要紧,但要诚实,不能说谎话。

这两个故事都是真实的,这两个故事都是有赏识也有惩戒,老师和家长的具体做法都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却是终身的,这个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事能够认真、仔细,克服浮躁的心理,同时也就逐渐形成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道德面貌。

无论是赏识还是惩戒都不能偏激,由于偏激能把赏识变成宠惯,由于偏激能把惩戒变成体罚,这些都是有害无益的。

1934年我父亲曾经主编过一本书:《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辑》,这本书中有一节:“小学训育上的惩罚问题”。这一篇文章有许多地方值得今天的家长和教师借鉴。

这篇文章的语境和今天有很大差别:训育与德育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别,训,是说训练。奖赏和赏识;惩罚和惩戒还是有很大区别。我们今天说的惩戒,属于惩,惩前毖后;戒,戒止的意思。而惩罚是一种处罚。故此文章分析说:我们虽然不能肯定的说要废除惩罚,但惩罚不是妥善的方法,却是不可掩饰的事实。我想如果教师能用其他更有效地积极方法训导儿童,胜过惩罚千百倍,凡喜欢施用惩罚或视惩罚为训育不二法门的教师,老实说不是优良教师。也是训育的失败。

文章说:“奖赏与惩罚,是训育上的重要方法。二者共同的目的,是要儿童为善,惟前者使儿童对于良善的行为,感觉愉快,含有鼓励的意思,至于惩罚,是强制的手段,是儿童改过迁善,并警戒他人,勿因犯过而受同样的处罚。”这属于最基本的原则。

文章说:“惩罚的流弊:上面说惩罚的目的,是要儿童改过迁善,但有时非但不能达到目的,并且会适得其反。”主要会“伤害师生感情”、“使儿童怯懦或虚伪”、“使儿童厌恶学校”,也不排除“教师以惩罚为报复手段”。

文章说:儿童的受罚,往往是冤枉的。儿童有许多不良习惯,都是从成人学来的。成人的举动,常常暗示儿童,而儿童的模仿,是不加选择的,所以要儿童好,成人自己先要学好。

文章说:小孩子因教材缺乏兴味,或教师教学方法不善而不注意课业,教师要他们注意,当从改良教材和变换教法入手,如不此之图而一味惩罚儿童,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篇文章最后介绍了一个报告:“有一个八岁的小孩,偷了教师的表,把它拆开来,放在袜子里,父母知道了,大为震怒,将他送入病院,请我考察。因之,我就得到一个研究的良机。这小孩入院以后,我就和他很亲近,同他做伴侣。他当然对我很信任,有一天他问我道:‘慧勃小姐,你可晓得我为什么偷人家的表’?我答称:‘不知’。他就说‘我在学校里,因求学不力,考试成绩落后,人都唤我‘傻子’,我什么事都比不上人家,但我愿做一件别人家做不到的事,偷人家的表,这就是我偷表的原因啊’!”这个小孩偷窃的行为,是因为自卑心而发动的。后来惠勃女士把它送到乡下去,寄养某农家,不多时送入乡村小学肄业,成绩很好。

我读过父亲许多书,也感受过父亲的教育,他并不是绝对的排斥惩戒,但要惩戒的话就要明确目的与效果,没有效果就最好不要轻易下手,惩戒的谈话最好也应该秘密进行,这是孩子的隐私,要注意保护,这也是让孩子容易接受惩戒的一个前提。

我父亲在《一个小学校长日记》这本书中说:“惩罚的方式,以不用为原则,无论如何不使用体罚。”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个答案基本结束虎妈狼爸的口水仗,因为虎妈狼爸根本不值得一提,这违背了教育基本原则的。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