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如何营造“愤”“悱”氛围?

如何营造“愤”“悱”氛围?

2015年12月21日 14:04:33 访问量:68

如何营造”“氛围?[转载]

 “是思而不得,就是认真想了,但是没有想明白;是欲言而不能,就是想出来了,但是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述。课堂上,学生总有思而不得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这个时候恰恰是需要教师讲解或指点迷津的时候。如果课堂教学总是顺顺当当,学生一问就答,一答就对,那还需要教师教吗?

在某教育论坛上,我看到了网友王山而老师对目前一些好课的质疑:如果不让学生事先准备、事先演练,学生能对答如流吗?课堂上,学生如果缺愤少悱,思维就不会得到应有的训练。

其实,这牵涉到好课的标准问题。王山而老师提出,一节好课(语文课)应该做到熟读精思领先,导弗牵,朴实自然以简能驭繁。不肢解,莫频问,留空间,愤启悱发举一能反三。对此观点,我十分赞同。

导弗牵就是《学记》所强调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频问频接现象恰恰反映出教师在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而且剥夺了学生的时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实,孔子早就道出了一节好课的内涵。由此观之,一节好课不能没有学生的,也不能缺少教师的;一节真课中自然不会缺少学生的”──当然,这是真和真,而不是导演出来的

那么,如何营造“愤”“悱”氛围?

一是问题要少而精。问题少,能保证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问题精,有思考价值。教师设问要注意问题少而精;学生质疑,也要做到问题少而精,要分层质疑──容易的,在组内解决;难一点的,提到全班。

二是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过易,没等思考就能答上,造不成愤悱;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问题过难,跳一跳也摘不到,问题过易,不跳就能摘到。

三是注意激趣、激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如果导入中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入了境,那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新型玻璃》的导入: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

听了于老师这番话,自然对新型玻璃有兴趣,生疑,边写边想:“‘新型玻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玻璃?”自然入境。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