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课堂教学表达设计

课堂教学表达设计

2016年01月14日 08:53:21 访问量:83

课堂教学表达设计[转载]

课堂教学表达主要是指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可以沟通的信息形式表现出来。课堂教学表达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教学体态表达。清晰、流畅的教学表达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教学口头语言设计

教学口头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与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与工具。作为一种专业语言,它是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传递知识、情感并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1.教学口头语言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要具有一般语言的特点,还应具有其职业的特殊性。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表述形式上的特点。教学口头语言表述形式包括语音、语流、语调等。语音是信息的载体和符号,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语音的基本要求是发音准确、规范,即吐字清晰,能流利正确地说普通话。语流是指言语操作活动形成的语言进程。对教师语流的基本要求是语流清晰、平稳、流畅,即口齿清楚,气息稳定匀称。流畅的语言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进行思考。语调是指言语时声调的高低升降、起伏变化,教学语言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有高低起伏变化、节奏激缓交替,富有情感。

2)表述内容上的特点。教学口头语言在表述内容上的特点主要有:语句准确精练,逻辑性、科学性强,可接受性与可理解性强。教学语言准确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模糊的语言会使学生思维混乱,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述能避免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使其较好地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语言准确只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精练,即言简意赅,避免无效冗余的语句、无意义的重复和口头禅。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指教学的语言要层次清楚,前后衔接,符合客观规律、思维规律。课堂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知识内容的把握和表述上。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指教师教学语言的通俗、明白、易懂,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2.教学口头语言的类型设计

从教学语言功能角度,可以把教学语言分为讲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评辩性语言、启发性语言。

讲述性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事件、人物的经过、经历和状态,或讲科学事实和原理时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在各种学科中都经常被运用。如历史课讲述历史故事,化学课叙述某一科学原理发现的经过和结果等。教师在使用讲述性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脉络清楚,条理分明,要明确交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2)语调起伏丰富,节奏舒缓。运用语调的起伏变化来使学生注意教学的重点,使其明了事物、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舒缓的节奏会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释性语言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解释说明概念、定义、原理、特点、规律及相关的知识、术语、数据等时使用的语言。在理科教学和理论性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这种教学语言。使用解释性语言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在使用这种语言时,要语句简明,中心突出,逻辑条理层次清楚,语气肯定,语速比讲述性语言稍慢。

论证性语言指教师通过论据(实例、现象、事实等)推论出结论(概念、法则、原理、观点等)的语言。运用这种语言的要领是逻辑性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展示论据时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语速可稍慢。在得出结论时,语言要简练、准确,语气要肯定,语速可稍快。

评辩性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性和辩论性语言,常用于有争论性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性内容(对学生、教师自身、教学内容的评价等)。教师在使用评辩性语言时,要求论点明确、集中,逻辑严密,语气果断,语音要饱满坚实,态度明确,评价客观中肯。尤其在使用评价性语言时要注意客观和中肯,对学生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而非只是结果评价。

启发性语言指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接受能力等现状出发,运用启发性的材料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时所使用的语言。运用启发性语言时,语句多为疑问句,语言生动形象并能反映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可以在语言上通过线索把一系列知识组成序列,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利于学生顺着线索不断思考、探究。

(二)体态语言设计

教学的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相对,是指教师用表情、动作、眼神、手势等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语言活动。教学的体态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有效辅助性语言。教学体态语言能起到组织教学、融洽师生感情、调控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的运用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促进课堂优化。

1.体态语言的特点

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情性、符号性、辅助性。

表情性也称直观性,是教学体态语言最明显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与动作能很直观地反映出教师内心的情绪与情感,是一种可视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要注意把握表情的分寸,既要有真实情感,又要有艺术感。

教学体态语言的符号性与表达的情景密切相关,它不像口头语言那样精确,体态语言离开具体的语境其符号意义就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教师通常使用体态语言传达某种情感或辅助口头语言教学,而非单独使用它。由于师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非语言符号进行沟通的,这样,表达不确定的非言语符号在一定的情境下就可能产生确定的意义。因此,只要教师设计合理,体态语言的符号性就可以在师生间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使用口头语言进行教学,而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言,使两者相互补充,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确、得体、大方的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能补充教师口头语言的信息量,使口头语言更简练、精确。教师运用眼神、动作等体态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可以节约教学时间,维护课堂正常秩序。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做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动作、姿态,来辅助教学口头语言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体态语言的类型设计

体态语言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语言、目光语言、外表语言。

1)面部语言。面部语言是指通过面部肌肉的变化,五官在一定限度上的位移和面部色彩的变化传递信息,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教师的面部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教师情感的“晴雨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面部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面部语言一般分两种。一是常规的面部语言,这是教师的职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即要面带微笑,表情亲切。微笑是一个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的表现,教师经常使用微笑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等,同时会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微笑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掌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接人待物的积极情感态度。另一种是变化的面部语言,即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状态而变化的面部表情。如上《麻雀》一课,随着教学内容的发展,教师的表情应有所变化。在讲述小麻雀时,面部表情要紧张,以体现小麻雀的害怕。在讲述老麻雀时,面部表情则应刚毅、钦佩,以体现老麻雀的勇敢和我们对老麻雀伟大的母爱的敬佩。同时针对课堂教学情境、学生的状态,教师在面部表情上应有所变化,如当课堂上有学生走神儿、没有注意听讲时,教师可以表情严肃地注视着他,使其意识到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

2)身体动作。身体动作指教师躯干和四肢的动作、身体位置的移动。教师的身体动作主要包括站姿、走动等方面。教师一般是站着进行授课,因此站姿要自然轻松、稳健挺直,切忌懒散懈怠、左摇右晃、弯腰曲背。良好的站姿能体现教师的风度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增添学生的信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走动是否合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讲授教学内容主要是在讲台上进行的,在讲授时教师不应总站在一个位置上,而应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这样给学生一些新异的刺激,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此外,有时教师为了组织课堂,可能会走下讲台,在学生间走动。这种走动主要用于学生回答问题、练习、讨论、实验等。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手势语言。手势语言指通过手和臂的动作变化和造型来传递教学信息、表情达意的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在教学中能丰富信息传递的意义,能使学生较形象地了解教师的观点和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大方、得体、优美的手势来表达思想,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恰当的手势语言能增加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更形象、准确地理解教师所表达的信息。

运用手势语言的要领有以下几点。一是协调一致。手势语言要与口头语言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赞许时,可以口头表扬并且跷起大拇指。请学生坐下时可以说“请坐”并摆手示意。二是适量适度。手势语言不应在课堂上频繁使用。手势动作要注意“度”的把握,动作不应太大或太小,动作太大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太小则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手势运用的范围应是上不过头,下不低胸。三是要自然得体,具有表现力。教师的手势应是其自然情感的流露,不应矫揉造作,花样过多。同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和手势经验的积累,不断增加手势语言的表现力。

4)目光语言。目光语言是指通过目光、眼神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语言,它是一种特殊的面部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语言具有其他教学语言不可代替的教学功能。它不仅反映教师内心的情感,而且直接反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用目光关注的学生更可能获得发展。

运用目光语言的要求有以下几点。首先,覆盖面要宽,应对全体学生都给予关注。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目光语言时都很容易忽视这一点。教师目光没有进行合理分配,在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受到教师的冷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致使他们不愿积极参与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目光的移动和分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用目光关注不同的学生,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在教师的关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自我监控,针对自己目光语言上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目光的分配。其次,目光要有神,要富有表情。炯炯的目光能表现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使其思维和情感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困惑、茫然、无精打采的目光则表明教师对所教内容一知半解或精神状态不佳,这直接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和积极性。最后,教师的目光要注意角度和持续时间。教师目光注视的角度应以平视为宜,既不能仰视天花板,也不应俯视地面。教师应正面注视学生,尽量避免斜视学生。此外教师注视个别学生的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与某个学生目光接触,会使学生紧张。

5)外表语言。外表语言指通过服装、发型等来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语言。外表语言不像其他体态语言那样易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它对学生、对教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外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和个人修养,反映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教师应重视外表语言。运用外表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穿着、打扮。如教比较悲伤的课文内容时,教师不宜穿色彩过于艳丽的衣服,而应穿严肃的、颜色稍暗的衣服,以烘托悲伤的气氛。二是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年龄、性格、气质和学生的审美倾向来选择合适的服饰。教师的衣着打扮应与自己的年龄、性格、气质相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审美品位。如上小学生的课就应该穿得活泼、可爱些,在外表上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三是要大方、得体。由于职业的原因,教师不应穿奇装异服,服装更换不应过于频繁,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教师的外表语言要做到整洁、端庄、富有生气、活泼大方,凸显个人魅力。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