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2016年01月15日 08:15:37 访问量:70

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转载]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15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设计良好的提问能提示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能激发学生思维,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等。贝拉克(Bellack)于1966年的研究认为,教学序列的核心就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另外还有教师对学生回答所作出的反应。然而,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课堂上提问的随意性很强,很少事前设计提问,导致很多提问是无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课堂提问优化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应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提示学生注意重点和难点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因素。

2.多样性原则

教师课堂提问要具有多样性,不论是在形式、内容上还是程度上都要具有多样性。提问形式的多样性指教师提问要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等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内容的多样性是指提问内容新颖别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即使对学生熟悉的内容也要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使其产生新鲜感。此外,教师在提问设计上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多样性。在一堂课的提问中,既要有简单的问题,也要有较难的问题。应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层次水平上的学生都能在课堂问题解决中受益。

3.顺序性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应遵循顺序性原则,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序地设计课堂问题,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的高度。

4.广泛性原则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设计问题要考虑各种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与问题的难易度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没有注意到提问的面,提问只提优等生,忽略后进生的参与和发展。因此,教师提问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既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发展,更顾及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评价与反馈性原则

良好的课堂提问应是结构完整的,教师不单要提出问题,更要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每个问题都要给予有效评价,不能只是泛泛地说“很好”“不错”等。要针对学生具体回答的情况进行中肯的评价。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应是诊断式的评价而非判断式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引导和诊断,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方向发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设计

课堂提问的类型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设计。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类型进行了设计,其中以美国教育家特尼(Turney)创设的“布卢姆—特尼”提问设计模式最为著名。在这种设计模式中,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的层次水平:知识(回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对应。

1.知识(回忆)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检索已有知识来回答问题。问题的答案教师先前已给出,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只需从记忆中提取材料,就可以回答此类问题,如:“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哈尔滨位于哪个省?”“《西游记》的作者是谁?”知识水平的提问可以用来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此类提问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较少,学生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因此,此类问题在课堂上不宜过多使用,一般在课堂引入阶段教师检查学生先前知识情况,或课堂讲授阶段教师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情况,适合使用此种提问方式。

2.理解水平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或事件进行叙述,对照、比较事实或事件的异同,能把知识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如:“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最快乐的经历吗?”“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有哪些?”理解水平的提问一般用于检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知识,进一步加工学习的内容。此种提问一般用于讲授新课之后。

3.应用水平提问

应用水平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概念、规则、理论等知识应用于某些问题。学生要能把先前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之中。这种问题在理科教学中常常被使用,如利用加法来学习乘法,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它可以用来考查学生对程序性知识掌握的情况,一般在课堂新内容的讲授、练习中使用此种提问。

4.分析水平提问

它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新学知识的结构、因素,理清事物的关系和前因后果。如:“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要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资料,理解知识结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因此,此种提问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一般适合年龄稍大、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教师在学生回答这类提问时,应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5.综合水平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在记忆中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并将这些知识以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系。如:“你对这篇文章有怎样的看法?”“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维,对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水平的提问适合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中运用,在提问后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此外,教师应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探究,使学生不仅能综合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能利用同伴资源进行社会建构,激发新的想法来解决问题。

6.评价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要求学生对所给出的材料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种提问是最高水平的提问,它能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评判事物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评价事物。如:“你认为某同学的观点怎么样?”“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好在哪儿?”学生要对事物进行评价,必须对相应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分析、综合所学知识,产生新的知识即自己对某事物的独特的看法或观点。

(三)提问的注意要点

1)表达清晰、语言简洁。教师的提问不能太过随意,要在课前进行提问的系统设计,尤其在措辞上的设计,尽量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所要问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2)选准时机,出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疑问时,即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时,及时出示问题,这样就很易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引导其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3)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思考时间。要避免提问流于形式,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思考问题中得到训练。

4)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点拨。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不是无事可做,而应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促进其进一步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在学生思考尚不清晰处应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表述观点、思想。

5)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仅要给出结果性评价,更应给出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独特处,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不断发展。

 

编辑:牟春荣
上一篇:谈谈微课
下一篇:课堂教学表达设计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