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规工作 >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措施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措施

2015年11月27日 16:32:38 访问量:87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措施[转载]

(一)陈述性知识学与教的一般模型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激活论思想,提出了陈述性知识学与教的一般模型(见图7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1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图中左边的方框表示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的一般阶段,箭头表示学习阶段的前进方向。右边的序号表示与学习阶段相应的教学步骤。

71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的模型

(二)促进陈述性知识教学的手段

根据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和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的模型,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1.激发兴趣,保持注意

注意是知识掌握的门户,注意与兴趣密切联系。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受外界的刺激特征和个体自身的状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与直接兴趣相联系。从教的角度看,研究表明,凡变化的刺激,如教师讲课时语调的高低,呈现教材的颜色,教师的姿势、动作、手势等变化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凡能唤起人的情绪反应的刺激,如讲课的生动、形象,阅读材料中的生动比喻,直观教具、图画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变化的刺激和情绪性刺激的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主要受个体的间接兴趣的影响。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间接兴趣是保持有意注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采用说明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等策略来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激活原有知识

研究表明,新知识要获得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原有知识,而且原有知识必须处于激活状态。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时学生认知结构中尽管存在某些可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但学生不能适当利用,为此他提出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原有知识的利用(具体见第四章)。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性材料。它以通俗的语言呈现,使其与新知识中的有关观念清晰地关联,从而促进对新材料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与新课有关的知识提问学生,就是一种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的方法。提问既可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作一些概要的复习,为新知识的讲授做好准备,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3.促进选择性知觉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通过视听两个渠道获取信息。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渠道传输信息,要使信息便于学生接受就必须精心加以组织和设计。从视觉呈现的材料看,教师可采取如下方式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1)在教材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如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概念用下划线突出、把要阐明的观点用小标题列出等方式使材料的结构清晰,一目了然,便于学生选择适当的信息,并为将信息组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形成概念框架。(2)注重对板书和直观材料的设计。设计得好的板书可以突出新授知识的组织结构,可以弥补学生从听觉渠道接受信息的缺陷,如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直观材料的呈现要突出新知识的关键特征,便于学生去选择性知觉,促进知识掌握。从听觉渠道呈现材料看,教师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也适用于促进选择知觉新信息。教师的讲课与板书、多媒体与直观材料的呈现相结合,其效果会更好。

4.促进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教学中恰当运用组织者,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组织者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适用的情境是:学习者学习新材料时,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包容范围较广的上位观念,设计一个陈述性组织者为其同化新的下位观念提供一个认知框架。比较性组织者适用的情境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观念,但不能自发应用,设计比较组织者的目的是指出新学习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之间的异同。如历史课中比较佛教与基督教异同的组织者便是比较性组织者,它激活了学生的原有相关知识,也指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如讲到文学家鲁迅时,可以提问,鲁迅与茅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讲到数学或生物的某些原理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加以说明等。

5.促进认知结构改组与重建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知识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而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为了防止知识的混淆和有用观念的遗忘,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在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综合贯通。在这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多种复习与记忆的方法、精加工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对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

6.测量和评价陈述性知识掌握的状况

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实质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命题网络的建立。有效的测量必须测查学生的命题网络是否形成。根据认知心理学测量认知结构特征的技术,教师可以编写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用什么样的测验题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但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手段,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如果测验题只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学习材料,学生就会只注意死记硬背;如果测验题是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主动去寻找知识的网络结构。

 

编辑:牟春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 特此声明。